隨著現代從事低頭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屈頸和遭受風寒濕的機會不斷增加,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各頸椎病亞型中,脊髓型頸椎病占頸椎病的10%-15%。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癥狀重、致殘率高,且預后具有不確定性,是最嚴重的頸椎病亞型。
什么是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是以頸椎和椎間盤退變為主要病理基礎,相鄰骨與軟組織增生、鈣化或退變,黃韌帶增厚或向前皺褶,導致脊髓受壓或供血障礙,出現頸部不適、精細動作困難、胸腹部裹束感、踏棉感、肢體乏力、麻木等脊髓、神經功能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嚴重者會出現二便異常,甚至四肢癱瘓。
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常認為是多種因素導致椎管容積減少造成脊髓受壓、缺血引發的脊髓損害。脊髓損害的病理過程主要為退變性機械壓迫和持續性缺血反應,長期壓迫和刺激,可使脊髓前動脈受損,側索脫髓鞘改變,后索漸進性發生運動神經元變性壞死。這些機械壓迫和缺血雙重因素的存在,持續時間越長,變化越不可逆。
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
輕度脊髓型頸椎病起病緩慢而隱匿,輕者僅表現為間斷、輕微肢體麻木,無功能障礙。無癥狀頸椎退變性脊髓壓迫可作為一種亞臨床現象。中、重度者可表現為手部精細動作障礙,如寫字、持筷、扣紐扣等不靈活;軀干、四肢可有麻木、燒灼、冰涼、蟻行等感覺,或胸腹部束帶感;行走不穩,或容易跌倒、踏棉感;病情嚴重者,可伴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或性功能減退,嚴重者出現肢體癱瘓。該病多呈逐漸加重的趨勢,其發展結果為脊髓不可逆性損傷。部分患者可長期處于良性穩定狀態,甚或逐漸自行改善。
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要遵循階梯療法原則,輕度患者可通過中西藥物、推拿、針灸、光電物理治療、功能鍛煉等治療為主;對于出現神經癥狀的中、重度患者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通過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改善和有效解除脊髓神經及供血壓迫情況。總的來說脊髓型頸椎病應引起高度重視,做早發現、早治療,以期活動最大限度的康復,以免帶來肢體功能障礙等嚴重后果。
(免責聲明:本平臺部分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骨傷科作為醫院的龍頭科室,經營面積近4000余平方米。科室組建有以醫院創始人、骨傷科專家趙永林院長領銜的骨傷專家團隊,科室現有醫、護、技人才50余人。科室以趙永林院長研創出的綠色無創“整脊理筋平衡療法”脊柱病療法為核心競爭力,以大重量牽引、各式針灸、滯動針、小微針刀、中藥內服外敷、四維脊柱側彎矯正系統、高新科技理療、PT康復治療等非手術中西醫療法為支撐,以椎間孔鏡、關節鏡、射頻消融、低溫等離子消融、超氧消融、關節腔注射等骨科微創手術技術為延伸的專業化骨傷醫學診療技術體系。尤其在脊柱病、頸腰椎病、脊柱側彎、關節疾病、軟組織損傷、運動損傷等各種骨傷疾病診療方面優勢獨特。
1990年分配到北京紅星醫院(國家體委科研所整體治療住院部,現大興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師從國內骨傷科…
師從于老一輩豐盛骨傷科知名專家張家騏。擅長手法結合中藥治療骨傷骨折、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
本科學歷,北京針刀醫學會常務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從事中醫骨病臨床工作45年余;擅長診…
本科學歷,畢業于吉林醫學院臨床專業。先后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市仁和醫院任骨科專家、科主任等…
總結形成了針刀-手法-康復鍛練三維療法和物理治療-注射治療-微創手術三階梯疼痛治療方案,治療頸椎病、…
擅長肩、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前后交叉韌帶斷裂;肩袖損傷,盂唇損傷,肩峰下撞…